开国中将谭冠三将军
一次活动的偶遇,让我有幸认识了开国中将谭冠三将军之子谭戎生副司令员。年近八旬的老人精神格外矍铄,谈笑间充满着儒雅平和的一面,乍一看,没穿军装的老人,衣服整洁得体、笑容温和可亲、一脸平静坦然、说话不急不缓、思想清晰敏锐、说是知识分子倒更像一点。看着这样一位老人,又了解了他和他父亲感人的经历后,让我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作为一名抗美援朝军人的后代,我从小就是听父亲在朝鲜战场上浴血杀敌的故事长大的。所以每当我看到军人和军人后代的时候,就会倍感亲切,在我心里也因有一个军人的父亲深感自豪。
今年正逢十八军接受党中央毛主席进军西藏命令和任务70周年,和十七条协议签订西藏和平解放69周年纪念,在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刻。为了更深入的了解父子两代军人保家卫国、扎根西藏、建设西藏的奋斗故事,我特地采访了谭戎生老先生。从谈话中了解到,谭戎生1960年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工学》报社编辑。1965 年底调国防科(工)委后勤部任助理员、参谋、干部教导大队大队长兼党委书记。1986 年 5 月调任四川省军区教导大队大队长。为遵从父亲谭冠三将军遗愿,申请平调到西藏边防部队,历任西藏日喀则军分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西藏林芝军分区副司令员。1992年调任国防科工委后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并任《科工委后勤》副主编、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井冈山红军人物研究分会会员、红军后代授课团成员。
跟谭戎生副司令员合影
为革命与子女聚少离多
谭戎生在谈到父亲时数度哽咽,热泪盈眶。因为父母为了革命工作,把他们兄妹几人从小就分别寄养在不同家庭,他们跟父母的联系完全是靠信件往来维系。而每一封信对谭戎生来说,都是那样弥足珍贵,他几乎保留了父亲给他的所有来信,这些信对他来说比生命还要珍贵。谭戎生在谈到父亲的来信时说到:“父亲满怀歉疚写给自己信的内容是这样的:‘戎生,好孩子,你真是听话的孩子,你一边读书一边工作,很好。我一生只知为党为人民,不知为私,你妈妈也是一样的。生下你们兄弟之后,我们都寄托出去了,不能周到照顾你们。你们现在长大成人了,应该努力求上进了,这对我们在边疆工作是很大的鼓励‘。父亲的这段话,代表了成百成千在戍边工作的、身为父母亲的革命者的心里话。为党和国家的利益,他们完全为国家舍小家,放弃了常人所拥有的,放弃了常人所享受的”。
老红军夫妇谭冠三和李光明给儿子谭戎生的信
这是谭戎生父母给他的两封非常感人的家书,其中一封是当父亲谭冠三得知儿子谭戎生已经成为中共正式党员的消息后,立刻给他发来贺信,谭冠三以一个革命同志的身份向儿子谭戎生表示了衷心的祝贺,一句:“表示同志的祝贺”,瞬间让人感动泪流!这字里行间包含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无限的忠诚,更凸显了一个革命家庭对子女在教育上的红色传承是这样的深入骨髓。当一位父亲对儿子称呼“同志”的时候,那种革命情谊和博大的无产阶级胸怀又是多么的震撼人心。这种父子之情已然超越了一个普通家庭的亲情关系,而是上升到了革命同志“以党为家”的精神思想高度。谭戎生每每谈到此信都不由得老泪纵横。这些珍贵的家书,是父母留给他的唯一财富,更是中国老一辈革命军人精神的“红色传承”。这种舍家为国的革命精神又是何等的气壮山河!
老红军夫妇谭冠三和李光明
战功赫赫,获毛主席幽默表扬
1928年,谭冠三参加了朱德和陈毅发动的湘南起义,随后谭冠三率领农民赤卫队30余支枪,百余人的队伍,上井冈山参加了著名的朱毛井冈山会师,毛主席称赞:“谭冠三是为革命入了股的功臣”。
毛主席跟井冈山的同志们合影,前排(左二)是谭冠三
1938年11月,谭冠三从延安抗大跟着程子华来到冀中,历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冀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兼七支队政委,参加开辟冀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谈起谭冠三,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曾一语双关地说过:“和谭冠三这样的同志一起共事,我们真的要‘弹冠相庆’了!”
1940年春,谭冠三担任冀中军区赵谭(南进)支队政委,率部到冀鲁豫边区开展抗日反顽游击战争,参与应对国民党军石友三部的军事摩擦,取得重大胜利。毛泽东幽默地说:“以三对三,冠能盖石”。
1947年秋,谭冠三赴豫皖苏地区,任豫皖苏军区第八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先后参加了邯郸、鲁西南、淮海等战役。1949年2月,谭冠三任十八军政委。
前排左5谭冠三
主席钦点,进军西藏
毛泽东决定选拔最优秀的将领入藏。1950年1月2日,毛主席以四个“A”的紧急电报给中央并转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贺龙指出“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
到底派谁去呢?进军西藏,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既要打军事仗,更要打政治仗!因此,军政主官都不能含糊,必须优中选优。刘邓反复思量,两个名字跃入他们的眼帘——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十八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
名单报上去后,远在莫斯科的毛泽东一看:不但都认识,而且还都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大笔一挥:同意。于是,中共西南局将重担交给了张国华、谭冠三,并确定第十八军为进藏主力。
在重庆曾家岩,刘、邓当面向张、谭交待任务,千叮万嘱。在送别谭冠三、张国华时,邓小平大手一挥说,送你们十二个字“锦囊”:“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
1951年8月28日,张国华、谭冠三率部向拉萨进发。风雪茫茫,山路崎岖,谭冠三感慨地说:“人说蜀道难,我看西藏的路就更难了!不过,在我们共产党人面前,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
遵照党中央、毛泽东“进军西藏,不吃地方”和邓小平“补给重于战斗”的指示,张国华、谭冠三提出了“开荒生产,自力更生,站住脚跟,建设西藏,保卫边防”等战略方针和响亮口号。1952年8月,谭冠三和驻藏官兵创办了西藏军区第一个农场“八一农场”。解决了吃饭问题,在西藏站稳了脚跟。
谭冠三和藏族群众一起参加修水渠劳动
临危受命 平息叛乱
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层分裂主义分子,撕毁了十七条协议,发动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武装叛乱。谭冠三临危受命,遵照中央指示断然下令平叛。
为了争取达赖,谭冠三给达赖喇嘛写了三封信,此信发表后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和进步人士的一致好评。到1961年10月,平叛作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来,谭冠三回北京向中央汇报西藏情况,受到了邓小平、彭真、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邓小平欣然说:“这次拉萨平叛,你谭冠三指挥的很果断嘛,十二个连队对上万个叛匪,没用三天就解决了,你给达赖的三封信是做政治争取工作的,毛主席都表扬了。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无论‘政治’方面,还是‘补给’方面,你都功无旁贷!”邓小平又补充了一句:“站在青藏高原上搞政治工作,你是名副其实的高屋建瓴啊!”“阵地最高的政治工作者”,是对谭冠三参与运筹西藏全局的高度评价。陈毅元帅在游成都杜甫草堂时,遇到谭冠三,立即握住他的手说:“你是西藏的功臣呐”。
庆祝平息叛乱胜利大会
革命一生 长眠西藏
谭戎生讲述了父亲谭冠三将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六十年的主要历程,为西藏的和平解放、保卫边疆、彻底埋葬西藏农奴制度作出的贡献以及父母以书信方式对谭戎生成长的教诲。
1985年,谭冠三将军病情恶化,他对党组织提出了唯一的请求,就是把自己的骨灰送回西藏埋葬。他对战友、妻子李光明说:把我埋到八一农场的苹果园里,让我化作肥料,最后再为西藏人民做一点贡献吧。他生命中说的最后一个词还是“西藏”!
谭冠三将军墓碑
谭冠三将军用他革命的一生抒写了壮丽的军魂,他以自身经历生动阐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谭戎生
1986年5月,为遵从父亲遗愿,谭戎生申请平调到西藏边防部队,在西藏军区日喀则军分区工作。
谭戎生
从采访中了解到,谭戎生在西藏工作这些年,虽然高原反应很大,但仍以父母和“老西藏”们为榜样,经常拖着病体,克服高原反应的种种不适,从日喀则军分区、山南军分区至林芝军分区,他跑遍了高海拔的数千公里的边防线,看望驻守在那里的边防战士。曾八上海拔4300米的乃堆拉山口,三上海拔5300米的查里拉哨所。一年之后,在分区党委领导下,谭戎生所主持的日喀则军分区司令部,被成都军区评为先进单位。1988年,谭戎生被任命为日喀则军分区副司令员,后来又任林芝军分区副司令员。
红色基因 代代传承
谭戎生说:“双亲非常严格的教育我们,‘任何人都是普通的一个人,没有什么特殊的干部子弟,要和群众干部打成一片,处处谦虚谨慎。要向农村的孩子们看齐,不要搞特殊化‘。要牢记你们是革命者的后代,要永远保持和爱护这个革命光荣的意义。”
图为谭戎生编著的《将门家风》一书,其中收录了谭冠三、李光明夫妇致长子谭戎生的多封书信。有幸获谭戎生老先生赠送此书,实感荣幸。
《将门家风》一书,收录整理了谭冠三将军大量珍贵的家书,信中他或向家人讲述自己的历史、近况、抒发报国之志,或向子女询问他们的生活学习,留下教子的箴言,展现了将军赤诚向党、以身许国、廉洁治家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每每阅读这些发黄的书信,总令人万分感动、肃然起敬,让我们感悟到一种穿越时空、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力量。
老一辈革命家特有的风范和品格,也是将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谭戎生最后说:“作为十八军后代,我感到非常的光荣,我将继续以父辈为榜样,将红色基因世代传承下去。(文/王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