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邦:毛主席身边的灯光师

主持人王丽红采访新闻摄影界灯光泰斗张敬邦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电视里唱着铿锵有力的红歌,广场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七十年来,中国快速发展,从过去的一穷二白,转身成为了今日的世界强国。中国发展的脚步步步坚定有力,今天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盛世安景,离不开开国艰难时期国家领导人的伟大功绩,更离不开老一辈无数革命人的默默奉献。

张敬邦老先生,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资深高级灯光师,今年已经八十三岁高龄。正是他用摄像机,记录了当初国家领导们接待外宾时的重要时刻,也亲身见证了他们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时光荏苒,伟人们虽然都已逝世,但是他们的光荣事迹依然在张老师的灯下熠熠生辉。正是无数像张老师这样的老一辈媒体人,在摄影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自学成才,扛起沉重的摄像机,用当时的灯光设备,记录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资料,今天的我们才能从相片和视频的痕迹中瞻仰前人的光辉。

张敬邦先生在毛主席身后

一、参军报国,转战媒体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而小张敬邦便出身于这个战争时代。当时,局势紧张,依然是小孩子的张敬邦,目睹一些同学们被日本人的刺刀杀死,但他丝毫不畏惧。敌人来了,机敏的小敬邦就迅速跑去报告上级,然后像共产党打游击一般,偷偷躲起来,等到敌人走了再出来。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张敬邦的哥哥对他说:“你去参加抗美援朝吧,在外面锻炼比在家强。”实际上,当时村里很多人不敢去参加抗美援朝,因为战场上刀枪无眼,死亡是战场上的常事,大家都担心去了便回不来了。但是年轻的张敬邦并不怕,他想着“不就打仗嘛,怕什么,为了老百姓,为了我们国家的安全”。这样想着,年轻的张敬邦便带着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参加了军队,被正式任命为部队的卫生员。战场上的伤员很多,张敬邦负责运送伤员,从鸭绿江的战场到通县的各个医院,他来回坐火车日夜不停地运,希望能为这些为国家流血付出的年轻军人争取最及时的治疗时间。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张敬邦转业到了当时的北京电影学校,在学校里参加工作,后来学习了专业课程。1956年初,张敬邦被分配到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正式开始从事灯光方面的工作。

1956年9月15日,党的八大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当时年轻能干的党员张敬邦被台里选到市政组工作,为八大会议做准备工作。开幕式后,张敬邦细心负责的工作态度被大家所称赞,便继续留在了市政组工作。1976年,他转到了隶属于市政组的中央电视台工作。市政组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报道重大国家活动和国家领导人接待外宾,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十分高,不仅要专业技术过关,而且必须衣着得体、温谦有礼、进退有度,因为外事活动关乎国家形象和声誉,每个外事人员的一举一动都与国家的荣誉密切相关。在当时人员把选十分严格的情况下,不断有工作人员由于工作上的疏忽被调离岗位,但是张敬邦老师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共为国家服务了45年,称得上是元老级人物!

二、接待外宾,为毛主席打灯光

在张老师做灯光师的时间里,跟着国家领导人参加了很多外事活动。在亲自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张老师对国家领导人的生活和做事风格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张老师回忆,毛泽东主席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国家领导人,他日夜工作,兢兢业业,晚上经常工作到夜里两点多,但依然让警卫员在凌晨喊醒自己,起身继续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虽然生活时间大都被国家大事占据,毛主席在所剩不多的个人时间里,总是抽出时间关心青年学生和爱国人士。毛主席经常跟大家在一起聊天,了解青年人的生活现况,畅谈每个人的想法。毛主席与人聊天时并不严肃,他始终带着亲切的口吻,将谈话人当成同辈人对待,亲自关心询问每一位在场的人,“你叫什么名字”、“你是干什么的”,言语中时不时带几句幽默的玩笑话。交谈时,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年轻人都热情地围在毛主席身边,回答国家领导人的问题。毛主席看到大家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十分欣慰,他说:“你们都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将来中国的建设就靠你们了!”

张敬邦先生在周总理身后

毛主席虽然是国家领导人,但生活却非常简朴。拿穿衣服来说,毛主席日常几乎都没有穿什么好衣服,等到开国大典的时候才专门做了两件西服。毛主席在外很少穿皮鞋,总是穿家里的布鞋,他为了节省时间,很少系鞋带,直接脚一伸进去就出门工作了。张老师说,毛主席在吃饭上也跟普通老百姓一样,两菜一汤,一碗米饭,再加一些湖南的辣椒,毛主席便吃得津津有味。“三年困难的时候,我都没有吃肉,现在已经吃得很好了”,毛主席说,“老百姓现在吃饭困难,我和大家一样,大家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张老师还经常听说毛主席和大家一起去挖野菜,回来就把野菜炒着吃。毛主席在日常生活中跟普通老百姓一样,生活俭朴,平易近人,他和人民一起同甘共苦,体恤老百姓的辛苦,“我天天在他们跟前工作,国家领导人的这些举动对我很深的影响,从工作到生活都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张老师这样说道。

张敬邦先生与邓小平合影

除此之外,张老师印象深刻的是毛主席对电视设备都很关心,特别是灯光方面。每次张老师去工作的时候,都带的是几十斤,甚至是几百斤重的大灯,很费事,大家也很累。这种灯光还是原来苏联的老式灯,在拍摄的时候,灯光一打开就会发出咔咔咔的噪声,十分影响现场拍摄。于是,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改进这种灯光。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的时候,周总理再次提出说:“不能再使用这种灯光了,这样影响外宾拍摄,这么个问题难道我们中国自己解决不了吗?”后来,张老师到上海,经过不断的实际研究,终于找到了改善灯光的方法,最终团队设计出了没有声响的电瓶灯。这个灯里面的管道设计可以过滤红外线,不会对外宾的身体造成伤害。在打灯的时候,为了不晃毛主席眼睛,张老师总是将灯从远处一点点将亮光移到毛主席身边,这样毛主席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灯光就亮了,便可以开始拍摄了。后来尼克松访华的时候用的也是这个电瓶灯,没有声响,灯光效果好。张老师非常爱护这个电瓶灯,一直将它保存到现在,“这个电瓶灯是一个纪念,这是在毛主席对我们的关心下做出来的灯,我真的非常感动。”

三、在周恩来总理身边的日子

张老师作为灯光师,主要是在外交场合负责工作,而周恩来总理当时主管外交,经常接见外宾,因此张老师经常在周总理身边工作。张老师说:“周恩来总理是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影响很大。”张老师回忆,“周总理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是他负责的事情,他都尽心完成。”比如,有一天,周总理白天在大会堂开会,一直开到晚上七点。开完会紧接着在福建厅里接见各个外宾,到八点多才结束。结束以后,换了个场地,在东大厅接见毛里的贸易代表团,一直谈到深夜十一点,代表团才离开。周总理将外宾从北门送出去后,一进门就躺到沙发上了,但是躺着还没一会儿外交部人员就来了,告诉总理第二天的工作开始了,总理便马上起身去工作了。

周总理不仅工作上尽心尽力,对电视记者也非常关心。经常问大家吃饭了没,累了要注意休息。一次,在专门接待外国人的宴会厅里,拍摄人员拍完外宾入场的入场后,外宾开始用餐,拍摄人员依然站在旁边等着拍摄周总理的讲话。周总理看到了,便对负责人说:“记者都在这里站着不合适,他们也得吃饭。”从那以后,宴会厅的后座上多了一排记者席,记者拍完入场后可以坐着休息一会儿,轻松了许多。

但是有了记者席后,也出了一件糗事。张老师的一个同事爱喝酒,他拍完入场后,坐在记者席上,“咣咣咣”喝了许多茅台酒,喝完茅台酒,脸变得很红。周总理在拍近景时发现了其中一个记者的脸很红,于是散会后把拍摄人员单独留下来,对喝酒的人说:“你看看你的脸红成什么样,你们是来工作的,设记者席是为了方便你们吃饭休息,但是你这么个表现对工作影响十分不好,很不守纪律。”张老师说:“从这个事情就可以说明,周总理不仅关心我们的生活,而且关注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怎么去工作。所以我们都非常感动。”

张敬邦先生与叶剑英先生握手

在送外宾回国的时候,周总理总是让夫人买来水果送到外宾的飞机上,本来应该是国家报销的款项,但周总理总是自己默默地出钱。接待外宾一般在北京饭店用餐,一次他去北京饭店吃饭,出门后问警卫兵付钱了没,警卫兵说没有,他又回去算了一下刚才的饭钱才算完事,虽然只有一块多钱,但周总理依然坚持必须要付钱。

1974年,周总理在杭州楼外楼接待法国总统,上午参观完后,中午由当地政府人员负责陪同用餐,于是周总理自己找了个地方吃午饭,周总理想给做饭师傅付钱,但是师傅为周总理下厨,很开心,怎么都不收周总理的餐费。周总理不得已说了一句“你要是不要,我以后就不在你这吃了”,师傅只好含泪把钱接了过来。周总理说:“只要没有外宾的情况下,吃饭都要自己花钱。”周总理坐船到黄浦江上,大家看到周总理一个人对着江水沉思,只是眺望着远处的风景。大家猜测,可能周总理在回忆过去的人生,他战斗过的地方,自己年事已高,可是依然有很多工作还没处理。

1976年1月10日,周总理逝世,全国上下悲痛不已,北京城里笼罩着悲伤的氛围,老百姓们自发涌上长安街,为周总理送行,那浩浩荡荡的景象,便是人人熟悉的“十里长街送总理”。正是周总理的平易近人、为国奉献,让他获得了无数人的爱戴。周总理遗体要火化的时候,推出来做最后的检查,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女士一下子扑上去,趴到周总理身旁,用手摸着他的脸,一边摸一边哭着说:“恩来啊,恩来啊,你真的走了,你不为我们国家效劳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见了此情此景,眼泪都止不住地掉下来。周总理与夫人几十年的感情,不仅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也是一辈子的革命战友,他们互相扶持共同为了国家鞠躬尽瘁,他们的精神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

张敬邦先生与华国锋先生合影

张老师家里保存了很多与众多国家领袖们的珍贵合影,有毛主席,周总理和邓小平同志的,张老师指着照片里的邓小平说起当初的故事。当时,1973年2月,邓小平恢复工作,接替周恩来总理的工作,接见外宾和进行活动。张老师还记得当初学习邓小平讲话的场景,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刀阔斧进行国家改革,提出要发展致富,到南方的许多城市视察,最后在深圳画了个圈,改革开放的旗帜就此飘起。正是这一次改革,让中国人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穷不是社会主义”,真真切切地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才有如今祖国70华诞的人民安居乐业、国家一派祥和之盛景。

四、外事活动必须事无巨细

张老师跟随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接见外宾,负责拍摄灯光。外事工作无小事,因此他们的工作服都是特制的统一服装。冬天必须穿中山装,夏天穿敞开服,如果在国外就得换上西服,鞋子也必须是皮鞋。张老师说:“周总理教导我们,你出来就是代表国家,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形象。”穿着得体也是尊重外宾的体现。

张敬邦先生与宋庆龄女士合影

其次,作为拍摄人员,在工作场合,必须认真对待工作,思想高度集中,重要时刻要屏息以待,不能错过拍摄的关键时刻。如果两国领导人递交文书时机器没有转动,导致没有拍上这一重要时刻,或者没有对好焦,没有装胶片,这都是非常致命的工作失误。工作中需要互相配合,拍摄是一个团队的事情,灯光、摄像、录音等,分工细致,少了哪个也不行,对团队的配合程度要求很高。张老师说:“除了这些,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司其职,做好自己该做的,不该做的别做。”做自己专业之事,擅自做别人的事情反而影响别人的进度;不该说的别说,在外交场合说话需要十分地谨慎,一不小心就会被外国人过度解读或者错误解读,影响中国的形象。因此,市政组出了很多工作条例,将每一个工作和生活注意要点细化到纸面上,只有认真去遵守才能不出错。张老师正是因为多年认真遵守工作纪律,才被大家奉为典范,是晚辈们学习的榜样。

五、祖国的未来应不忘初心

回顾自己的一生, 张老师坦言,自己出身于三代贫农,从小在家上学不到半年,只学了东南西北几个字,便离开了家乡,没有文化,后来的知识都是自学而来的,在部队里边工作边参加培训,在电影学院也是边工作边学习,最后达到了高中文化水平。后来参加市政组,从领导人身上学了很多,不仅是工作上的,更多的是为人处事的良好品行。自己能够在首长跟前工作几十年,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非常光荣也非常荣幸,可以说自己的一生没有什么遗憾了。

张敬邦先生在工作

张老师认为年轻人应该认真学习,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掌握知识,未来为祖国做贡献。张老师退休后,为家乡办了一个阅览室,希望更多的小孩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张老师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很多时候在工作上写个简介或者经验都比较费劲,因此格外希望如今的青年学生能够励志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社会栋梁之才。张老师的孙女也与少年基金会合作,组织公益活动,为贫穷的乡下儿童送去一千多本书。他们送去的不仅是书,更是能够改变人生的知识与财富。

对于小孩子的教育,张老师认为孩子喜欢什么就让他学什么,才能更好得发挥个人价值。放宽对小孩的教育,让他们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展,而不要去强迫他们做不喜欢的事情,这样的话,小孩子才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做出更有意义的事情。

张敬邦先生

最后,张老师勉励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说:“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要好好地进行学习,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我现在老了,主要的任务是跟大家宣传过去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

张敬邦老先生这一辈的媒体人,与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认真工作的态度与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也希望能够将这种勤奋踏实的精神与态度永远传播下去,希望祖国未来的下一代能够像张敬邦老先生一样,认认真真将自己的事情做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文/王丽红)